法律顾问
法律顾问服务范围 企业劳资关系 合规管理服务 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风险管理 法务外包服务 BOT项目顾问 反倾销反垄断 WTO涉外非诉 家族企业治理与接班咨询 房产、建筑、能源类业务整体解决 知识产权业务整体解决 涉外业务整体解决 金融业务整体解决 整体解决方案服务介绍 婚姻家事整体解决 家业传承整体解决 私人财富安全整体解决 私营企业上市整体解决 公司综合类业务整体解决 投融资与资本市场化整体解决
相关链接
国有企业“期权”计划案例 公司改制方案 期股实施案例 公司期股计划方案 股票期权计划 公司期股实施范例 期股管理规则(范本) 改制企业试行期股制度的暂行管理办法 股票期权浅析 期权在中国行不通 股票期权中公司法问题初探 某国有企业“期权”计划案例 我国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思考与操作框架 员工持股计划的规范操作流程 期股
联系方式

 
手机:134-1863-1258     186-7556-2012

邮箱:442183168@qq.com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北路3008号宝能中心

邮政编码:518036

首页 > 法律顾问 > 律师提供商业秘密法律服务业务操作指引
律师提供商业秘密法律服务业务操作指引
发布时间:2010/6/7 23:33:03 | 信息来源:
收藏本文章 | 复制本页链接 | 打印本页 | 浏览:
律师提供商业秘密法律服务业务操作指引
 
目录
 
第一章 商业秘密定义、构成要件、特征及范围
 
1.1  定义
 
1.2  构成要件
1.2.1非公知性
1.2.2实用性 
1.2.3保密性 
 
1.3  特征
1.3.1不要求公开技术
1.3.2可获得无期限的保护
1.3.3无权排斥他人正当取得同种同类信息
1.3.4获得的保护程序简单,不需要缴纳费用
   
 
1.4  范围
1.4.1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4.2特别说明
 
1.5商业秘密所有权的归属
1.5.1雇佣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
1.5.2委托开发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
1.5.3合作开发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
   
 
第二章 非诉讼法律服务
 
第一节 针对企业自行商业秘密维护
 
2.1.1  对内
2.1.1.1协助客户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保密制度,编制保密手册
2.1.1.2指导客户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管理中构建商业秘密的系统保护
2.1.1.3指导客户划定商业秘密的范围
2.1.1.4指导客户根据国家,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市场和利益等划定商业秘密级别(绝密/机密/秘密)
2.1.1.5指导客户建立秘密资料标签、存档管理及复制、查看、外借制度
2.1.1.6指导客户建立反泄密机制
 
2.1.1.7指导客户对员工进行培训、管理。
2.1.1.7.1划定可接触商业秘密的人员名单
2.1.1.7.2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等一系列合同
2.1.1.7.3要求员工出具《保密承诺书》
2.1.1.7.4对承担保密义务的职工实行奖励措施
2.1.1.7.5对离职员工进行“离职调查”或离职前的脱密隔离等
2.1.1.7.6签订《在职(或离职)竞业禁止协议》
2.1.1.7.7加强员工保密教育
2.1.1.7.8健全员工人事资料
2.1.1.7.9指导客户购买雇员忠诚保险
 
2.1.1.8指导客户确定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
2.1.1.9帮助客户完成专有技术的审查
 
2.1.2  对外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
2.1.2.1与供应商签订
2.1.2.2与经(代) 销商签订
2.1.2.3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可能接触商业秘密的中介机构签订
2.1.2.4在技术转让或委托开发合同中增加保密条款或另行签订保密协议
2.1.2.5在可能涉及自己商业秘密的项目谈判之前,与对方签订
2.1.2.6与其他可能接触或持有商业秘密的合作伙伴签订
 
2.1.3  避免侵权纠纷
 
第二节 非诉讼途径解决侵权的法律服务
 
2.2.1转换保护方式
2.2.2和解
2.2.2.1作为权利人代理人
2.2.2.1.1了解被侵权和侵权公司的资产、信誉等状况。
2.2.2.1.2按照诉讼的要求,收集侵权方的侵权证据
2.2.2.1.3依据现有立法及实践经验,结合证据,分析胜诉的可能性
2.2.2.1.4计算出“如果诉讼的话”可能得到支持的赔偿额
2.2.2.1.5制订出若干套谈判方案
2.2.2.1.6准备好谈判不成功后的下一步方案
 
2.2.2.2作为侵权人代理人
2.2.2.2.1对被控方实际是否存在侵害他人商业秘密的权利及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初步的判断
2.2.2.2.2与指控方进行沟通,了解其掌握的有关被控方侵权的证据的情况及数量
2.2.2.2.3判断被控方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后果
2.2.2.2.4同被控方作出几个档次的拟定谈判方案,降低赔率和减少可能的赔偿
2.2.3  行政救济
2.2.3.1作为权利人代理人
2.2.3.1.1确定管辖
2.2.3.1.2确定证据
2.2.3.1.3根据程序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保密机关举报
2.2.3.1.4办理手续,提交材料
2.2.3.1.5提交强制措施的书面保证
2.2.3.1.6行政救济可能的结果
2.2.3.1.7 参照前述2.2.2.1的方法,与侵权人和解
2.2.3.2作为侵权人代理人
2.2.3.2.1 参照前述2.2.2.2的方法,与行政救济申请人和解
2.2.3.2.2了解处罚法律依据,寻求减少、免除
2.2.3.2.3应对处罚
 
第三章 诉讼案件代理
 
第一节 代理刑事诉讼案件
 
3.1.1  作为被害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的代理人
3.1.1.1接受委托,办理相关手续
3.1.1.2代理原告向公安,安全,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报案,或寻求相应的司法救济
3.1.1.3在法庭审理中,协助或代理委托人行使诉讼权利
 
3.1.2作为刑事自诉人的代理人
3.1.2.1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3.1.2.2收集证据
3.1.2.2.1确定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
3.1.2.2.3可以委托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专业的鉴定
3.1.2.3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协助或代理委托人行使诉讼权利
3.1.2.4 可寻求与被告人在庭外和解,参照2.2.2.1的相关内容;或在法官的主持下,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
 
3.1.3  作为被告代理人
3.1.3.1接受委托,办理相关手续。
3.1.3.2审查管辖
3.1.3.3持《授权委托书》及律师执业证,依据法律的规定,按各阶段的赋权到有关机关人民检察院查阅、摘抄、复制与本案相关的文件材料
3.1.3.4会见当事人,携带必要证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
3.1.3.5调查收集证据
3.1.3.6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为被告进行辩护
3.1.3.7了解被告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
3.1.3.8提出免除,减轻当事人责任的意见
3.1.3.9 在刑事自诉案件中,寻求与原告的和解,参照2.2.2.2的相关内容;或在法官的主持下,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节 代理民事诉讼案件
 
3.2.1  作为原告代理人
3.2.1.1接受委托,办理相关手续
3.2.1.2向委托人解释和讨论本案
 
3.2.1.3诉讼前准备
3.2.1.3.1明确被告
3.2.1.3.2明确管辖地及管辖部门
3.2.1.3.3考查诉讼时效
3.2.1.3.4确定诉讼请求
3.2.1.3.5收集证据
3.2.1.3.6证据保全
3.2.1.3.7向法院提出采取临时措施的申请
3.2.1.3.8撰写诉状
 
3.2.1.4举证
3.2.1.4.1证明原告商业秘密存在的证据
3.2.1.4.2该信息系原告所有或拥有合法使用权
3.2.1.4.3原告举证证明被告侵权行为的存在
3.2.1.4.4证明原告所花费用及损失的存在与数额
3.2.1.4.5向法庭申请专家出庭质证
3.2.1.4.6举证责任转移
 
3.2.1.5 帮助或者代理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3.2.1.6 在民事诉讼中,按照2.2.2.1的内容寻求与被告的和解,或者在法官的主持下,与原告达成调解协议。
 
3.2.2  作为被告代理人
3.2.2.1接受委托,办理手续
3.2.2.2向委托人解释和讨论本案
3.2.2.3调查收集证据
3.2.2.4提交答辩状
3.2.2.5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为被告进行抗辩
3.2.2.6 提出不承担或免除,减轻责任的意见
3.2.2.7 在诉讼中按照2.2.2.2的相关内容寻求与原告的和解,或者在法官的主持下,与原告达成调解协议。
 
 
3.2.3 代理被指侵权人提起确认不侵权民事诉讼
 
第四章 相关立法及相关规定
 
第五章 附则
 
 
 
 
 
 
 
律师提供商业秘密法律服务业务操作指引

 第一章 定义、构成要件、特征及范围
深刻理解商业秘密的定义、构成要件、特征及范围,这是律师提供相关法律服务的前提。
1.1 定义
    商业秘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指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是指该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
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商业秘密权利人与知悉或者可能知悉该商业秘密的有关人员签订了商业秘密保护协议;商业秘密权利人把该商业秘密保护要求明确告知有关人员;商业秘密权利人对该商业秘密的存放、使用、转移等环节采取了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他有关保密措施。
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贸易联系、设计图纸(含草图)、试验结果和试验记录、样品、数据、计算机程序、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技术信息可以是有特定的完整的技术内容,构成一项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某一产品、工艺、材料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技术要素。
权利人,是指依法对商业秘密享有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
 
1.2构成要件
律师应当注意,以下三要件是商业秘密构成缺一不可的条件,几乎所有的商业秘密案件都会涉及到该三要件的理解与应用问题。
1.2.1非公知性
非公知性指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有关信息不构成不为公众所知悉:
(1) 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
(2) 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
(3) 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
(4) 该信息已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
(5) 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
(6) 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
上述第(6)项是一个兜底条款,也是认定有关信息是否具有“非公知性”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个原则,律师应清楚,所谓的“非公知性”并非要求绝对的从其他途径无法获得,而只是要求从其他途径获得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1.2.2实用性
实用性指有关信息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的。
 
商业秘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有很密切的联系,但实用性有其自己的特殊内涵,就是说商业秘密必须是一种现在或者将来能够应用于生产经营或者对生产经营有用的具体的技术方案和经营策略。在这里,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并不保护单纯的构想和抽象的理论或概念,抽象的、模糊的原理或观念的覆盖范围极其广泛,往往处于探索阶段而无法具体化,如果给予保护,就会束缚他人手脚,妨碍他人的商业机会,不利于社会进步。


实用性条件要求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具有确定性,它应该是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或阶段性技术成果。零星的、散逸的知识、经验或者处于纯理论阶段的原理、概念或范畴,不具有实用价值因而不构成被保护的商业秘密。实用性还体现在,商业秘密必须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如一个化学配方、一项工艺流程说明书和图纸、制造产品的技术方案、管理档案等等。但实用性要求并不要求某项商业秘密已在实际中应用,而只要求其满足应用的现实可能性即可。
 
1.2.3保密性
保密性指权利人为防止信息泄漏所采取的与其商业价值等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合理保护措施。并足以使其职工或其他保密义务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商业秘密的存在并应当有义务予以保密。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应当认定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一)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
(二)对于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
(三)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
(四)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
(五)签订保密协议;
(六)对于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者提出保密要求;
(七) 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
人民法院通常会根据所涉信息载体的特性、权利人保密的意愿、保密措施的可识别程度、他人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认定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
 
秘密性的判断应当以合理性为标准。即要求持有信息的人采取措施并合理执行,而不要求措施的万无一失。对权利人来说,只要采取了合理的、适当的保密措施,使商业秘密在合法的条件下不至于被泄露就应当认为具有秘密性。
 
1.3商业秘密的特征(与专利相比)
1.3.1不要求公开技术
商业秘密与专利相比,就保密性而言。专利的技术是公开的,而商业秘密中的专有技术和信息是保密,不公开的。

1.3.2可获得无期限的保护
商业秘密与专利相比,就时效性而言。专利的保护期限由我国《专利法》明确予以规定,现今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为10年。而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是没有限制的,其保护期限由企业自行决定。
 
顺便说一下,尽管商业秘密的保护可能会无期限,但经过科技发展,同业努力,也有可能使商业秘密被他人攻克,甚至先申请为专利而获得垄断性(独占性)保护。因此律师应当使权利人时刻关注相关商业秘密的发展,适时取得专利权的保护,扩展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领先地位。
 
1.3.3无权排斥他人正当取得同种、同类信息
商业秘密与专利相比,就保护力度而言。专利的保护力度最强,具有极强的排他性。而商业秘密保护力度较弱,一般而言,他人通过独立的开发研制和逆向研究获得与商业秘密相同或类似的信息是不视为侵权的。
 
1.3.4获得保护的程序简单、不需要缴纳费用
商业秘密与专利相比,就保护程序而言。专利是经过向有关部门申报得以实现保护,而商业秘密不用经过申报,由权利主体自行对其进行保护。
 
商业秘密与专利相比,就保护效果而言,商业秘密丧失权利的可能性更大,要想获得司法救济的力度要求更高,被他人侵犯后再要求保护的难度更大。
 
1.4商业秘密范围
1.4.1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是指应用于工业目的的没有得到专利保护的、仅为有限的人所掌握的技术和知识,主要包括:技术设计、技术样品、质量控制、应用试验、工艺流程、工业配方、化学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计算机程序等。作为技术信息的商业秘密,也被称作技术秘密、专有技术、非专利技术等。技术信息可以是一项完整技术,也可以是一项完整技术中的一个或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技术要素。经营信息是指符合商业秘密定义的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方法、经验和策略。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竞争方案、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财务状况、投融资计划、标书标底、谈判方案,财产担保及涉讼纠纷等方面的信息。经营信息在表现特征上同技术信息一样,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经营方案,也可以是经营方案中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要素。比如在产销策略中所包含的成本核算、销售渠道、广告方案、价格方案等要素,都可以单独作为商业秘密存在。
 
技术信息和非专利技术的界定
技术信息不等同于非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是指不涉及专利权的技术之总和,它包括被排除在专利保护范围以外的技术、未申请专利而处于保密状态的技术、专利保护期届满后进入公有领域的现有技术。技术秘密只是非专利技术中的一部分,范围明显窄于非专利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技术信息还是经营信息,作为权利人主张权利时,都必须明确指出秘密信息的“秘密点”,而不能笼统的说某项技术或者某份资料是商业秘密。
 
1.4.2有几种容易被忽略的商业秘密需要特别说明:
 
1.4.2.1工艺程序:有时几个不同的设备,就其单个设备(或文件)本身属于公知范畴,但经过特定组合,产生新工艺和先进的操作方法,就可能成为商业秘密。如一家公司在生产优质钢部件过程中,有一个连续浇铸的程序,该程序是在浇铸这道工序上工作多年的雇员摸索出的一种生产率最高的操作方法,并且这一方法还不为他人所知,该程序就是一项商业秘密。许多技术诀窍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商业秘密。
 
1.4.2.2机器设备的改进:在公开的市场上购买的机器、设备不是商业秘密,但是经公司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技术改进,使其具有更多用途或效率更高,那么这种改进也可能成为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1.4.2.3客户名单:商业秘密中的客户名单,一般是指客户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以及交易的习惯、意向、内容等构成的区别于相关公知信息的特殊客户信息,包括汇集众多客户的客户名册,以及保持长期稳定交易关系的特定客户。
客户名单是商业秘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若被对手知道,顾客会受到引诱或骚扰,从而妨碍公司的正常经营。客户名单不为公众所知悉,并不是客户自身具有秘密性,而是指经营者与客户的具体交易关系具有秘密性。其他经营者并不知道客户需要这一类产品或服务,要得到客户是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财力的,这一信息被竞争者知道后,势必对公司不利。
 
.注意:客户名单不能以一个笼统的概念来依据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权利人必须明确指出其秘密点是客户的名称、地址或者是交易习惯等具体的“信息点”,并举证证明该等信息点符合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1.4.2.4研究开发的有关文件:记录了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内容的文件,都会构成具体的商业秘密。如蓝图、图样、实验结果、设计文件、技术改进后的通知、标准件最佳规格、检验原则等,都可以成为一项商业秘密的组成部分。 
 
1.4.2.5公司内部文件:与公司各种重要经营活动有关联的文件,也可能会构成商业秘密。如采购计划、供应商清单、销售计划、销售方法、会计财务报表、分配方案等都是企业的商业秘密。因为这些重要信息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拥有或保持一定优势,并经企业有意进行保密,这些信息若被竞争对手知道,都会对权利人产生不良后果。 
 
1.4.2.6第三方商业秘密:按照法律和协议,当事人可能会在经济交往中对第三方的商业秘密负保密责任,比如在双方商业合作中了解到的其他企业的商业秘密。
1.4.2.7产品: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在既没有申请专利,又未投放市场之前,是企业的商业秘密;有些产品即便公开面市,但是产品的组成方式中有可能包含了未透露的商业秘密。
 
1.4.2.8配方:工业配方、化学配方、药品配方等是商业秘密常见的形式,包括化妆品配方,其中各种含量的比例也属于商业秘密。
 
律师应当注意,只要是具备法定构成要件的信息就能成为商业秘密,其范围远远不止目前立法所列举的类型。律师们在实践中应当依据法定构成要件对相关信息进行具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属商业秘密。
 
1.5商业秘密权利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包括商业秘密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许可使用人。当商业秘密遭到侵犯的时候,所有人和使用人都有权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承担法律责任。
 
确定商业秘密权利人,要对经营秘密和技术秘密的归属问题进行分析。但经营秘密的归属问题容易解决,而技术秘密则要分几类情况,如下:
 
1.5.1雇佣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
雇佣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分两种情况,即职务技术成果的归属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归属。
 
1.5.1.1职务技术成果的归属
所谓职务技术成果是指执行单位工作任务,或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成果。职务技术成果属于单位所有,由单位拥有并行使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
 
1.5.1.2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归属
如果技术成果与职工的工作任务和责任范围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不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就属于非职务技术成果。非职务技术成果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其使用权、转让权由完成技术成果的个人拥有和行使。
 
1.5.2委托开发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

公司除了自行研究开发之外,往往也会出资委托其他公司或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生产技术。合同法规定,委托开发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约定委托关系下完成的技术成果属于委托人,也可约定属于被委托人。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委托人和被委托人都有使用和转让的权利,也就是说由当事人共同拥有。但是,被委托人在向委托人交付研究成果之前,不得转让给第三人。
 
1.5.3合作开发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 

有时企业也会和其他公司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技术项目,以取长补短。合作开发关系下商业秘密的归属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也就是说当事人可以约定委托关系下完成的技术成果属于参加合作的任何一方或几方。如果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归全体合作人。
 
 
 
第二章 非诉讼法律服务
律师应当认识到,有关商业秘密的法律服务中有大量的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书需要起草,还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律师提供咨询意见。
 
第一节 针对企业自行商业秘密维护
 
2.1.1对内
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技术秘密的特点,对本单位拥有的技术秘密采取合法、有效的保密措施,并使这些措施有针对性地适用于科技成果的完成人、与因业务上可能知悉该技术秘密的人员或者业务相关人员,以及有关的行政管理人员。
单位可以自行选择合法的保护措施、手段和方法,这些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采用保密技术、采用适当的保密设施和装置以及采用其它合理的保密方法。
有关保密措施应当是明确、明示的,并能够具体确定本单位所拥有的技术秘密的范围、种类、保密期限、保密方法以及泄密责任。单位未采取适当保密措施,或者有关技术信息的内容已公开、能够从公开渠道直接得到的,科技人员可以自行使用。
 
对具体的专项任务的商业秘密,要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建立商业秘密管理制度。依法打击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妥善处理保护商业秘密与自由择业、涉密者竞业限制与人才合理流动的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律师应当认识到,从以下方面着手指导客户建立良好的商业秘密内部维护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2.1.1.1协助客户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保密制度,编制保密手册。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技术秘密保护制度,保护本单位的技术秘密。职工应当遵守本单位的技术秘密保护制度。
合理完善的保密制度可以使员工对保密义务明晰化,使员工有相应行为准则,有利于实际遵照执行及在诉讼中举证。企业制订保密规章制度一般应至少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商业秘密的范围;商业秘密的管理者及责任;商业秘密档案管理;商业秘密的申报与审查;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相应处罚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保密制度、保密手册都应向保密义务人公开,以使其了解到相关的规定。
 
2.1.1.2指导客户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管理中构建商业秘密的系统保护
企业可以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或类似组织)来统一管理商业秘密,企业的知识产权委员会可以由总经理任主任,由法律、技术、经营、生产、财务、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有该等组织负责制定公司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保护组织,确定和修改商业秘密范围,日常工作中对商业秘密的管理与维护。


2.1.1.3指导客户划定商业秘密的范围
 
技术秘密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图纸(含草图)、试验结果和试验记录、工艺、配方、样品、数据、计算机程序等等。技术信息可以是有特定的,完整的技术内容,构成一项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的技术方案,也可以是某一产品、工艺、材料等技术或产品中的部分技术要素

律师应当注意,秘密信息得到商业秘密保护的前提是权利人已经采用相应的方式使他人能够认识到该信息的秘密性,所以协助客户明确商业秘密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商业秘密范围的划定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该信息是否具有保密的必要性
2.      该信息是否具有保密的可能性
3.      以商业秘密方式进行保护,是否具有更好的效果

2.1.1.4指导客户根据国家,行业和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市场和利益等划定商业秘密级别(绝密/机密/秘密);有时还要注意相关商业秘密对国家利益的影响和确定为国家秘密的必要性。                                                                  
 
企业可根据技术秘密的生命周期长短、技术成熟程度、技术潜在价值大小和市场需要程度等因素,自行确定其密级和保密期限。
 
密级的划分将非常有利于商业秘密的分级管理,有利于突出重点、确保企业核心秘密的安全。企业可设立特殊保护区等,设置门卫,未经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批准,企业内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或设置标语,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
 
2.1.1.5指导客户建立秘密资料标签、存档管理及复制、查看、外借制度
 
企业应当对其所拥有的合法技术秘密加以明示确认,确认方式包括:
1. 加盖保密标识;
2. 不能加盖保密标识的,用专门的企业文件加以确认,并将文件送达负有保密义务的有关人员;
3. 保密义务人能理解的其他确认方式。
 
未经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事前许可和非为业务上必要,不得对商业秘密资料进行复印或复制。得到许可复印或复制后,复印或复制件与原件的密级、保密期限相同。
因工作需要使用商业秘密资料,应向商业秘密管理责任人提出申请,服从其指示。商业秘密管理责任人对使用情况应进行登记、记录。
商业秘密资料的销毁由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决定,以烧毁、粉碎和其他合适方法进行。
 
2.1.1.6指导客户建立反泄密机制
2.1.1.6.1建立宣传、论文发表审查制度
同处于相同领域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竞争对手会从宣传和论文等有关信息中找到一些对手企业经营和拥有技术的关键信息。所以对企业员工发表专业性文章、出版著作以及相关讲演等做相应教育,必要时,应进行适当监督及控制。


2.1.1.6.2建立工业展览审查制度
工业展览等类似可能失密的活动应进行相应的检查与控制,以防止失密。
 
2.1.1.6.3建立参观访问团接待制度
一切参观应避开敏感区域,勿做详细解释,勿对生产制造工艺进行演示。必要时要求来访者参观商业秘密设备时签订保密协议。


2.1.6.1.4建立门卫保安、电子报警及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企业应根据商业秘密信息产生、使用和保管的实际,把最集中、最核心的部门或者部位确定下来,在企业内部通报,然后进行必要的监控措施。如:重点部位“红线区”管制,电子监控报警,使用人员身份识别系统,制订人员进出特别许可批准制度,进出特许身分牌标识,对外接待中禁止参观区域和禁止行为以标识明示,列明进出携带物品的禁止目录或采取检查措施,建立涉密人员离开工作地点前清理工作台面和计算机制度等。
2.1.1.6.5建立废品、办公及工业垃圾的处理制度
 
2.1.1.7指导客户对员工进行培训、管理

2.1.1.7.1防止无关人员接触秘密信息,划定可接触人员名单。
对涉及技术秘密的研究、开发、生产等场所,单位应当采取防范措施,防止技术秘密的泄露。 建立内部监控设施、防盗系统,不让无关人员随便进出保密区域
 
2.1.1.7.2与可能接触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等一系列合同。
 
2.1.1.7.2.1一般保密义务:
2.1.1.7.2.1.1企事业单位可以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与本单位的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因业务上可能知悉技术秘密的人员或业务相关人员,签订技术保密协议。该保密协议可以与劳动聘用合同订为一个合同,也可以与有关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合订为一个合同,也可以单独签订。
 
2.1.1.7.2.1.2用人单位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有关事项时,可以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前或该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时间内(一般不超过六个月),调整其工作岗位,变更劳动合同中相关内容;用人单位也可规定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一般不超过三年),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但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该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2.1.1.7.2.1.3企业、事业单位可以与参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人员签订在职期间或者离职、离休、退休后一定期限内保守本单位技术秘密的协议;有关人员不得违反协议约定,泄露本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从事与原单位相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职工不得将职务科技成果擅自转让或者变相转让。
 
2.1.1.7.2.1.4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的让与人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技术资料,进行技术指导,保证技术的实用性、可靠性,承担保密义务。这里技术秘密转让合同让与人承担的“保密义务”,不限制其申请专利,但当事人约定让与人不得申请专利的除外。
 
2.1.1.7.2.1.5技术秘密转让合同的受让人应当按照约定使用技术,支付使用费,承担保密义务。技术转让合同的受让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范围和期限,对让与人提供的技术中尚未公开的秘密部分,承担保密义务。
 
2.1.1.7.2.2特殊保密义务:
 
2.1.1.7.2.2.1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执法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2.1.1.7.2.2.2国务院外经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技术进口管理职责中,对所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2.1.1.7.2.3 签订保密协议的注意事项
2.1.1.7.2.3.1 保密协议签订的原则
1)双方当事人的资格要合法。 
     2)协议书的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3)甲、乙双方地位要平等,以自愿为原则,双方表达意思要真实,权利和义务要对等。 
     4)主要条款内容要清楚。 
     5)要有违约责任。
 
2.1.1.7.2.3.2权利人要求本单位或者与本单位合作的涉及技术秘密的相关人员(以下简称相关人员)保守技术秘密的,应当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劳动(聘用)合同(以下统称合同)中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相关人员应当严格按照保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没有签订保密协议或者没有在合同中作出约定的,相关人员不承担保密责任。保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的部分内容不明确的,相关人员只对约定明确的内容承担保密义务。
  保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保密义务人在合同终止后仍负保密义务的,应当书面约定,双方可以就是否支付保密费及其数额进行协商。
 
2.1.1.7.2.3.3保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应当明确下列主要内容:
  (一)保密的对象和范围;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保密期限;
  (四)违约责任;
  (五)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2.1.1.7.2.3.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也可以依法签订技术秘密保护协议。
 在技术秘密保护期限内,劳动合同终止的,当事人仍负有保护技术秘密的义务。
企业应在同职工签订的“聘任合同”或“劳动合同”中写明保密条款和违约责任。在《劳动合同》中订立保密条款的主要内容有:(1 )职工在受聘期间,不能向外泄露商业秘密,不能允许第三方使用商业秘密;(2 )职工在受聘期间,不得私自到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任职;(3 )写明合同期满后应承担保密义务并保证在多少年内不使用本商业秘密;(4 )写明违约责任。
 
2.1.1.7.2.3.5在保密协议有效期限内,员工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遵守本企业保密制度,防止泄露企业技术秘密;
(二)不得向他人泄露企业技术秘密;
 (三) 非经合法拥有技术秘密的企业书面同意,不得使用该技术秘密进行生产与经营活动,不得利用技术秘密进行新的研究和开发。
 
2.1.1.7.2.3.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自行终止:
  (一)约定的保密期限届满的;
  (二)该技术秘密已公开的;
  (三)权利人不按保密协议或者合同约定支付保密费的。
 
2.1.1.7.3要求参与涉及商业秘密项目的相关人员出具《保密承诺书》。
 
2.1.1.7.4对承担保密义务的职工实行奖励措施。承担保密义务的科技人员享有因从事技术开发活动而获取相应报酬和奖励的权利。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奖励和报酬的,科技人员或者有关人员有权要求变更或者终止技术保密协议。


2.1.1.7.5对离职员工进行“离职调查”,了解离职员工去向、在职时拥有的秘密资料移交情况并要求离职员工出具《保密承诺书》,或对离职员工采取离职前的脱密隔离措施等。
企事业单位应当在科技人员或者有关人员离开本单位时,以书面形式向该人员重申其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并可以告知其新任职的单位该人员在原单位所承担的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
 
2.1.1.7.6与可能接触较高级别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在职(或离职)竞业禁止协议》。 
 
2.1.1.7.6.1竞业禁止协议是指约定有关职工在离职以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具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单位内任职,或不得自己生产经营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类似产品或业务的协议。竞业禁止包括在职竞业禁止和离职竞业禁止,在职竞业禁止无需特别约定,即为职工应负的义务,而离职竞业禁止则需要特别的约定,并且用人单位必须为此而向职工支付一定的补偿。
 
2.1.1.7.6.2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2.1.1.7.6.3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共同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2.1.1.7.6.4竞业限制协议应当具备以下主要条款:
  (一)竞业限制的具体范围;
  (二)竞业限制的期限;
  (三)补偿费的数额及支付方法;
  (四)违约责任;
  (五)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2.1.1.7.6.5相关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竞业限制协议约定履行义务。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部分内容不明确的,相关人员只对约定明确的内容承担保密义务。


2.1.1.7.6.6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竞业限制协议自动终止:
(一)  技术秘密已经公开的;
(二)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员工实际上没有接触到技术秘密的;
(三〕企业违反劳动合同,解雇员工的;
(四)企业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不支付或无正当理由拖欠补偿费的;
(五) 单位未执行国家有关科技人员的政策;
(六)员工受到显失公平待遇。
要提醒当事人注意,竞业限制协议的自动终止状况,可能影响到当事人各方商业秘密保密义务,必须在合同中充分考虑。
2.1.1.7.6.7单位与有关人员就竞业限制条款发生争议的,任何一方有权依法向有关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2.1.1.7.6.8签订《保密协议》、《保密保证书》的意义只在于可作为“已经采取保密措施”的证据而不是保密义务产生的必需前提,因为,“接触他人商业秘密的人均应保密”这是一项法定的义务,无需特别约定。
 
2.1.1.7.7加强员工保密教育
进行保密教育使员工了解到企业文化、保密的范围、工作规则、违约的后果、商业秘密法律培训等,使员工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防止在外来参观、咨询或洽谈业务中泄露。教育阶段制作培训记录,要求参加人员签名。
 
2.1.1.7.8健全员工人事资料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员工人事资料,如员工的学历、专长及有无发明等资料,一方面企业可用来参考以决定分派员工担任适当的职位,另一方面,当未来和员工有商业秘密相关的争议时,也可供执法机关据以认定员工究竟有无创作能力及是否窃取公司机密等问题。另外,企业还应具体告知并详细记载员工的职务范围,以避免将来在是否构成职务技术成果上造成不必要的争议。
 
 
2.1.1.7.9.1雇员忠诚保险,又称诚实保证保险,承保雇主因雇员的不诚实行为,如盗窃、贪污、侵占、非法挪用、故意误用、伪造、欺骗等而受到的经济损失。这种保险一般由雇主投保,以其正式雇员的诚实信用为保险标的。雇员忠诚保险是承保投保人雇员的人品,因此,保险人承保时要了解所承保雇员过去的工作经历,有无不诚实的记录,每次转换工作的原因和家庭、工作状况等。如果保险人了解到雇员的品格有问题,通常不予承保。
 
2.1.1.7.9.2雇主及其代理人一旦发现其雇员有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应当随时通知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有权审查雇主提供的索赔说明书,财务计算报告及其他单证;雇主除有责任向保险公司提供情况外,还应积极协助保险公司,向侵犯商业秘密的雇员进行追偿,或从雇主应付给上述雇员的报酬中扣回保险公司已支付的赔款。在保险期间,雇员侵犯商业秘密行为造成损失的发现期,一般为六个月,雇主必须在上述期限内提出索赔,如有变更雇佣条件和减少雇员报酬的情况出现,雇主也应及时通知保险公司。当然雇主在购买忠诚保险的同时,也应做好各类防止商业秘密泄露的预防措施,如果因为雇主没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而造成财产损失,可能无法得到赔偿。
 

由于商业秘密的价值周期难易确定和保密安排多又不易把握,因此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一般不宜明确确定,应当由权利人根据情况变化随机掌握。但在特殊情况下,对于特定信息预先设定一个保密期限是必要的。如正在申请产品专利的属于商业秘密的技术或经营信息、一旦产品进入市场就可能被破解和仿制的信息、或者一旦实施就无异于公开的信息,就应当具有明确的保密期限。另外,我们亦要注意,有目的的公开、转让和激活一些闲置或者过时的商业秘密对企业有利而无害。
 
2.1.1.9帮助客户完成专有技术的审查
2.1.1.9.1商业秘密中的技术信息一般称之为专有技术,律师在为客户提供专有技术开发、合作、转让或者许可,以及为客户建立商业秘密内部管理体系等非诉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1.9.2确定专有技术的范围和特征
专有技术通常表现为技术文档、图纸等载体形式,客户通常要求将整套技术文档或图纸全部作为商业秘密来进行保护,而这些技术中可能包括了公知非专利技术、专利技术及专有技术。遇到这类情况,律师应要求客户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技术背景资料,确定专有技术的范围及技术特征,为专有技术的审查做好前期准备。
 
2.1.1.9.3专有技术的范围及技术特征一旦被确定,律师应根据商业秘密构成要件对该专有技术进行审查。
对专有技术进行“非公知性”审查,其实质是在排除被审查的专有技术不属于公知非专利技术、专利技术的过程,一般需要委托专业检索或咨询机构就该专有技术是否为“不为公众所知悉”出具报告。
即便该专有技术经审查被确认属于商业秘密,由于专有技术可能因专利及非专利技术进入公共领域而丧失新颖性,律师对此应向客户作出风险提示;对于周期较长的非诉项目,应考虑安排对专有技术进行分阶段的动态审查。
 
2.1.2对外 
 
在对外协作过程中需要涉及技术秘密的,应当与对方签订技术秘密保护协议,阻止其可能利用商务之便掌握商业秘密成为竞争对手,同时阻止其可能向第三方泄密。
 
2.1.2.1指导客户与供应商签订《保密协议》。
2.1.2.2指导客户与经(代) 销商签订《保密协议》。
2.1.2.3指导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可能接触商业秘密的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
2.1.2.4指导客户在技术转让或委托开发合同中增加保密条款或另行签订《保密协议》。
2.1.2.5指导客户在可能涉及自己商业秘密的项目谈判之前,与对方签订《保密协议》。
2.1.2.6指导客户与其他可能接触或持有商业秘密的合作伙伴签订《保密协议》。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各方应当就保守技术秘密达成协议;当事人不得违反协议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技术秘密的要求,披露、允许他人使用该技术。
2.1.2.7以上内容均可以单独签订《保密协议》也可以将保密条款包含在业务合同当中。
 
2.1.3避免侵权纠纷
律师应当认识到,除帮助客户建立完善的自有商业秘密维护机制外,指导客户建立相应的机制,以免其卷入不必要的侵权诉讼当中去,也是律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2.1.3.1指导并协助客户在招用竞争对手的技术、经营骨干时进行一定的调查,主动了解该人员在原单位所承担的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并提醒客户自觉尊重上述协议, 避免侵权。
 
客户单位在招聘活动中一般不得聘用下列人员:
(一)从事国家机密工作或者曾经从事国家机密工作尚在规定的保密期限内的;
(二)有违法、违纪嫌疑正在依法接受审查尚未结案的;
(三)国家和本市重点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尚未完成规定任务前,未经单位同意的;
(四)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委派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任期内未经主管部门同意的; 
(五)尚未与原单位解除合同或者办理合法辞职、调动手续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不能流动的其他人员。
 
2.1.3.2要求受聘人员提供原单位的《退工证明》等手续。
 
2.1.3.3制作专用《调查书》、《保证书》,要求受聘人员填写并存档。
 
2.1.3.4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避免使用受聘职工带来的原单位的商业秘密。
 
2.1.3.5使用受聘人员提供的信息前,应充分了解其信息的来源,并要求提供者出具来源合法的书面《说明》。
 
2.1.3.6指导客户保存通过反向工程或其他正当途径掌握他人商业秘密的所有材料,必要时可进行公证。
 
第二节 非诉讼途径解决侵权的法律服务
 
2.2.1转换保护方式
    律师应当认识到,商业秘密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秘密性,一旦秘密遭到他人的破坏,再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弥补,无论如何,都难恢复到圆满的状态。因此,当发现商业秘密遭到侵害时,律师应及时向客户提出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考虑转用专利等其他方式进行权利保护,也即“转地下保护为地上保护”。
 
2.2.2和解
 
2.2.2.1作为权利人代理人
       律师应当注意到,以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途径解决纠纷,都难免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商业秘密的进一步扩散,也即“二次污染”,所以和解应该是解决相关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方案。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和解之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2.2.2.1.4依据现有立法及实践经验计算出如果诉讼的话”可能得到支持的赔偿额,并依此确定与侵权方和解时的最高价位及最低价位。
2.2.2.1.5综合以上分析,制订出类似最满意的方案”、“较满意的方案”、“勉强可以接受的方案”、“绝对不可接受的方案”等若干谈判方案。
 
 
律师应当注意,和解在行政救济,刑事自诉,民事诉讼过程中都可以适用。
 
2.2.2.2作为侵权人代理人
作为被控侵权方代理人参与有关侵权赔偿的谈判也是律师商业秘密法律服务业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谈判代表,律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2.2.2.2.1与被控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对被控方实际是否存在侵害他人商业秘密的权利及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初步的判断;
2.2.2.2.4根据以上法律分析,会同被控方作出“不接受和解”或“接受和解”的决定,如接受和解,还需进一步按“可以接受”、“勉强可以接受”、“绝对不能接受”等几个档次拟定谈判方案。降低赔率和减少可能的赔付。
2.2.2.2.5代为提出异议
     认为自己信息的秘密性遭到破坏以后,“权利人”可能会采用申请专利等方式寻求其他方式的保护,此时,律师可视具体情况,作为被控侵权方的代理人针对其专利申请或获利权等提出异议。


 
2.2.3行政救济
 
2.2.3.1作为权利人代理人
2.2.3.1.1确定管辖
 
县级、市级工商管理机关管辖本辖区内发生的案件;
2.2.3.1.2确定证据
2.2.3.1.2.1权利人(申请人)认为其商业秘密受到侵害,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查处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时,应当提供商业秘密及侵权行为存在的相关证据。被控侵权的单位和个人(被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应当如实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有关证据。  
 
2.2.3.1.2.2权利人能证明被申请人所非法使用的信息与自己的商业秘密具有一致性或者相同性,同时能证明被申请人有获取其商业秘密的条件,而被申请人不能提供或者拒不提供其所使用的信息是合法获得或者使用的证据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有关证据,认定被申请人有侵权行为。
 
举报方式:
书面形式(书面材料、信函、电报、传真、电子邮件、其他)
口头形式(电话、口述、其他)
 
2.2.3.1.4办理手续,提交材料
2.2.3.1.6结果:工商部门将依法作出处罚,采取强制措施,但有关赔偿只能进行调解。
律师应该注意到,在向行政机关举报的同时,还可就相关赔偿事宜另行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2.3.1.7 参照前述2.2.2.1的方法,与侵权方进行和解。
 
2.2.3.2作为侵权人代理人
2.2.3.2.1 参照2.2.2.2的方法,与申请行政救济方进行和解。
2.2.3.2.2了解处罚法律依据
第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条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时,对侵权物品可以作如下处理, 但权利人同意收购、销售等其他处理方式的除外:
(一)责令并监督侵权人将载有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及其他有关资料返还权利人。
(二)监督侵权人销毁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流入市场将会造成商业秘密公开的产品。
2.2.3.2.2.1 律师应查找相关法定或酌定的减少或免除处罚的法律依据,并帮助被侵权方收集符合相关法律依据的事实证据。
 
2.2.3.2.3收到行政机关调查或接到处罚通知后,律师应具体分析案情,选择以下方案。
2.2.3.2.3.2确未构成侵权:参照民事诉讼的要点,及时提出抗辩理由并提交证据;接到处罚通知后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或在三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章 诉讼案件代理
律师应当认识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有关商业秘密的纠纷越来越多,如何解决纠纷,维护客户权益,律师大有作为。
 
第一节 代理刑事诉讼案件
 
3.1.1作为受害人代理人
律师应当注意到,通过刑事途径,往往能更加有效地对权利人实施保护,使权利人更快、更好的获得赔偿。尤为关键的是,通过刑法途径可以立即制止侵权人继续泄露信息,防止扩散,同时也可以收集到一些在民事诉讼当中无法自行收集到的证据。
3.1.1.1接受委托,办理相关手续,签署《委托协议》、《授权委托书》,开具律师事务所介绍信。
 
 
3.1.1.3在法庭审理中,律师协助或代理委托人行使诉讼权利
 
   
3.1.2 作为刑事自诉人的代理人
 
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符合自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民事案件审理中发现犯罪嫌疑线索,符合刑事自诉条件的,应当告知权利人可以同时提起刑事自诉。
 
3.1.2.2收集证据 
3.1.2.2.1确定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A. 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
B. 客观上具有非法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
C. 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这里的“重大损失”指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或导致权利人公司,企业破产,倒闭或濒临倒闭等严重后果)。
 
3.1.2.2.2证明被告侵犯商业秘密的具体行为: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
 
3.1.2.2.3可以委托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专业的鉴定。
 
3.1.2.2.3.1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需要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的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鉴定;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的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鉴定。没有上述鉴定机构、鉴定人的,由具有相应技术水平的专业机构、专业人员鉴定。该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一般是相关技术领域的权威机构或专家,应当具有相应技术领域的专门性知识、技能和必要的鉴定设备、条件。
 
3.1.2.2.3.2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接受商业秘密类案件的鉴定委托,鉴定权利人主张的信息是否不为公众所知悉;权利人主张的信息是否具有经济性、实用性;被控侵权方的信息与权利人的非公知信息是否相同或相似;其他。委托时提供一定的材料:权利人对非公知信息的主张及说明材料;权利人相应于非公知性主张的客观材料;被控侵权人的相应客观材料;被控侵权方提供的、用以否定非公知性的公开资料;说明文件;其他。鉴定结束,要求撰写《鉴定报告书》,其中应写明权利人所主张的非公知信息、该信息的公知性判断、被控侵权人的技术信息、双方信息的对比等项内容。
 
3.1.2.2.3.3律师应注意到,由于通过刑事途径,往往能更快、更好的获得赔偿,通过刑事途径往往可以立即制止侵权人继续泄露信息,防止扩散,同时也可以收集到一些在民事诉讼当中无法自行收集到的证据,所以,当事人往往愿意先走刑事程序。但是商业秘密案件大多涉及行业中的简短或者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因此办案人员不可能仅凭自身知识就做出是否构成犯罪、产生侵权的判断,所以,此类案件中的技术鉴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3.1.2.3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律师协助或代理委托人行使如下诉讼权利:
1)陈述案件事实;(2)出示宣读证据,并阐明证据说明的事实;(3)请求法庭通知证人、鉴定人等出庭作证;(4)经审判长许可,向被告、证人等发问;(5)对各项证据发表意见。
 
3.1.2.4 可寻求与被告人在庭外和解,参照2.2.2.1的相关内容;或在法官的主持下,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
 
3.1.3作为被告代理人
3.1.3.2审查管辖
3.1.3.4会见当事人,携带必要证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
3.1.3.5调查收集证据,根据案件需要申请法院收集证据。
3.1.3.6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作为侵犯商业秘密案件被告辩护人,律师应从以下几面进行辩护:
3.1.3.6.1原告信息不构成商业秘密,即商业秘密不符合“三性”。(具体要点参照民事部分)
3.1.3.6.2起诉被告侵权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需提醒律师注意的是,民事诉讼中的“相似加接触”原则在刑事诉讼中是不能采用的,因为“相似加接触”原则只是一个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这一证明标准目前来讲在刑事诉讼中不能简单的适用。
 
3.1.3.6.3造成损失的数额没有达到犯罪构成标准。
律师应注意,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起点是造成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
 
3.1.3.6.4主观上没有犯罪的故意,不具备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律师应注意的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要件只能是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或过于自信的过失都不能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3.1.3.7了解被告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
3.1.3.7.1任何人实施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 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损失数额在二百五十万元以上的,属于“造成特别严重后果”。
 
 
3.1.3.7.3注意:首先,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可以构成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按照相应个人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的三倍定罪量刑;其次,依据《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一)、(二)》,给权利人造成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属于造成重大损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并且权利人可以直接自诉。对于50万元损失的构成标准,各地法院要求不一,有的法院认可鉴定结论得出的50万元以上损失即可认定构成犯罪;有的地方法院要求发生实际发生的损失才定罪。前者鉴定可以报告成本置换法损失,后者则要求严格。
3.1.3.8 提出免除,减轻当事人刑事责任的意见。
 
3.1.3.9 在刑事自诉案件中,寻求与原告的和解,参照2.2.2.2的相关内容;或在法官的主持下,与被告达成调解协议。
 
第二节 代理民事诉讼案件
3.2.1作为原告的代理人
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作为诉讼代理人的律师应考虑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2.1.1接受委托,办理相关手续,签署《委托协议》、《授权委托书》,开具律师事务所介绍信。
 
3.2.1.2向委托人解释,并与之讨论本案,包括案件是否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起诉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及其规定;与案件有关的法律规定;诉讼当事人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3.2.1.3诉讼前准备
3.2.1.3.1明确被告
被告可以是违反保密义务的主体
在员工受聘引起的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件中:
3.2.1.3.1.1将受聘职工与其所在单位列为共同被告

律师应注意到,该方案的优点是:能更好的获得赔偿并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问题;缺点是:容易让受聘职工与其所在单位团结起来,从而增强被告方的对抗力。
 
3.2.1.3.1.2仅将受聘职工列为被告

律师应当注意到,仅将跳受聘工列为被告,能较好的将其孤立,利于在适当的时候与其和解或调解;不利之处是,仅将受聘职工列为被告,其赔偿能力有限,且不足以让其所在单位停止使用原告的商业秘密。
 
3.2.1.3.1.3仅将侵权(人)单位列为被告,不涉及受聘职工
在因受聘职工进入新单位而引起的原单位与新单位的纠纷中,如果职工受聘的原因在于新单位不正当的劝诱,可以新单位为被告,这样在诉讼中受聘职工出于利害关系可能会作有利于原告的陈述。
3.2.1.3.2.1管辖地
律师可按实际情况选择在被告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地进行起诉,级别上一般由中级人民法院或者经批准的基层法院管辖。需提醒律师注意的是,侵权行为地包括行为地也包括行为结果地,行为地包括生产行为地也包括销售地或允诺销售地,结果地即为结果所在地但不能直接理解为原告所在地。
 
3.2.1.3.2.2管辖部门
在侵权人同时又是权利人职工的时候,有关商业秘密纠纷往往会遇到劳动仲裁部门以“涉及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应该由法院管辖”不予受理,法院又以“涉及劳动纠纷”也不予受理的尴尬局面。对此,一般的做法是,单纯涉及商业秘密纠纷而不涉及其他劳动纠纷的案件应由法院直接受理,涉及商业秘密纠纷也同时涉及其他劳动纠纷的应由劳动仲裁部门受理。


3.2.1.3.3考查诉讼时效
3.2.1.3.3.1知道或应该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两年内,可主张所有侵权损失。
3.2.1.3.3.2知道或应该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已过两年,只能主张起诉之日前两年内的损失
 
3.2.1.3.4确定诉讼请求
 
3.2.1.3.4.1在立案之前应尽量依据所掌握的证据准确的确定案由和诉讼请求范围。如果在立案时确实无法准确认定案由的,可先以比较大的案由来立案,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再选择一个比较适合此案的准确案由。因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举证期限完毕以后,原告不得再变更诉讼请求。因此,原告必须在举证期满之前把案由和所主张的权利范围确定下来,如果在举证期满后再想变更或增加诉讼请求将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若必须变更或增加诉讼请求的,则须另行起诉,这样将会增加原告的诉讼成本,也有可能丧失诉权。
 
3.2.1.3.4.2律师可视具体情况,提出以下诉讼请求:
(1) 停止侵害(适用于起诉时侵权行为仍在持续的案件);
可以包括:一、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二、要求侵权人将载有权利人商业秘密的图纸、软件及其他资料返还或销毁;三、要求销毁适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生产的、流入市场将会造成商业秘密公开的产品;四、要求侵权人保守商业秘密的权利。
(2) 赔礼道歉、消除影响(适用于侵权并致权利人信誉受损的案件);
(3) 赔偿损失(适用于侵权并造成损害的案件);
(4) 返还财产(适用于侵权人占有了权利人附有商业秘密信息的物质载体的案件, 例如:技术图纸等);
(5)消除危险(适用于侵权人占有了权利人附有商业秘密信息的载体,尚未披露或扩散,但随时可能披露或扩散的案件);
(6)排除妨碍(适用于侵权行为妨碍了权利人权利的行使的案件)
 
3.2.1.3.5收集证据 
3.2.1.3.5.1收集原告主体资料,例如:企业营业执照等。
 
3.2.1.3.5.2确定原告有该信息的合法使用权。例如:许可使用合同等。
 
3.2.1.3.5.3确定该信息被原告采取了保密措施,例如:与被告签订的保密合同、保密协议等。
 
3.2.1.3.5.4确定该信息的实用性,即是为原告带来的经济利益或潜在利益。例如:企业营销情况表等。
 
3.2.1.3.5.5可委托专业机构进行鉴定,确定该信息是不为公众所知的技术、经营信息。例如:持有专家意见书等。
3.2.1.3.5.5.1鉴定的内容:争议信息是否符合商业秘密的非公知性等专业性问题。
3.2.1.3.5.5.2鉴定的证明力:律师应对鉴定结论的可采信度以及证明力进行认证,如:对于涉案专有技术点的归纳是否符合业内标准?对于检索关键词的确定是否准确?对于检索方法和范围的确定是否客观和公正?上述3个方面对于鉴定结论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涉案专有技术点的归纳将直接影响检索关键词的确定;即便正确选择了检索关键词,若检索范围过窄或者检索方法不当,都将影响鉴定结论的证明效力。
3.2.1.3.5.5.3比对鉴定:当涉案的专有技术被认定属于商业秘密后,鉴定机构还需要对侵权人是否使用了该专有技术进行鉴定,在法律上称之为“因果关系认定”(俗称“比对”鉴定)。
 
3.2.1.3.6证据保全 
律师应该认识到,提出证据保全是该类案件中原告获胜的重要保障,具体方式可采用诉前证据保全也可采用诉中证据保全。


3.2.1.3.6.1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3.2.1.3.6.2当事人亦可以向公证机关申请证据保全
 
公证证据具有推定为真的效果。《民事诉讼法》第67条规定:“人民法院对经过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应当确认其效力。但是,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公证机关对证据进行保全,其效果与法院依职权所进行的保全,是相等的。在诉前,当事人能够充分运用公证机关收集、保全证据,是一个做好诉前准备的有效措施。
 
当事人在诉讼前和诉讼开始后,都可以向公证机关提出证据保全的申请。
诉前保全:需要说明的是,从保护原告利益以及为防止被告毁灭证据角度来看,采用诉前证据保全应该是首选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要法院受理诉前保全的申请是有一定难度的。保全的要求一般是权利人应提出被保全的商业秘密载体可能灭失,并足以引起或扩大权利人的利益损失。
诉中保全:与诉前证据保全相比,诉中证据保全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法院的受理条件与程序也较为明确,所以对于提出的申请,法院一般都会受理。
 
3.2.1.3.6.3为了保证保全的实现,法院一般会采用先保全同时送达诉状或后送达诉状的办法进行操作。一般应对以下证据提出保全:
(1) 关于被告有侵权行为的证据。比如,被告持有原告客户名单、技术资料的事实等。
(2) 关于被告获利情况的证据。比如,被告的生产、销量、利润等财务资料。
 
3.2.1.3.7向法院提出采取临时措施的申请
律师应该认识到,诉前向法院提出采取临时措施的申请,是防止商业秘密进一步扩散,防止损失扩大的有力保障,具体法律依据可适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的条款。
 需要注意的,实践中怎么操作,法院是不是会同意采取这样的措施,这是一个难题,需要在个案中予以把握。


3.2.1.3.7.1确定申请人符合申请条件:
3.2.1.3.7.1.1申请人必须是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
3.2.1.3.7.1.2申请人必须提供证据,证明他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犯其商业, 秘密的行为,并且证明这种侵权行为如不及时制止,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将会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
 
3.2.1.3.7.2选择措施形式:
3.2.1.3.7.2.1责令停止有关行为,即申请法院责令停止申请人认为是侵犯其权利的行为。
3.2.1.3.7.2.2申请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3.2.1.3.7.3措施采取后:
代理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临时措施后,应当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5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会解除所采取的临时措施。
 
3.2.1.3.7.4特别事项:因原告要为临时措施的采取提供担保,而且一旦申请错误还将为此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律师代为提出临时措施时还需谨慎。
 
3.2.1.3.8撰写诉状
律师在撰写诉状时应注意,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往往会涉及到侵权之诉和违约之诉竞合,其二者只能择一,且法律适用、法律后果、管辖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诉状撰写时应视具体案情,或者将诉由明确,或者先请求面宽一点,等到法庭上合议庭要求明确时再来选择。
 
3.2.1.4法庭审理
当事人指称他人侵犯其商业秘密的,应当对其拥有的商业秘密符合法定条件、对方当事人的信息与其商业秘密相同或者实质相同以及对方当事人采取不正当手段的事实负举证责任。其中,商业秘密符合法定条件的证据,包括商业秘密的载体、具体内容、商业价值和对该项商业秘密所采取的具体保密措施等。
 
注意: 当事人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的信息,应是需要经过诉讼而保护的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并应指出具体的保护范围,确定秘密点。
 
3.2.1.4.1证明原告商业秘密存在的证据,即商业秘密的认定
3.2.1.4.1.1有一定的技术、经营信息存在及其具体内容。技术信息是有关生产制造方面的信息,一般包括公式、图样、程序、设计、方法、技艺、工序、配方、汇编等;经营信息是有关经营和决策方面的信息,涉及一个企业组织的机构、财务、人事、经营等方面,一般包括企业组织机构的变更计划、企业人员改组调配计划,企业经营资信状况,企业财务预测、资产购置计划、产品推销计划、广告计划、客户档案、原料来源、经营贸易额、价格底牌等与市场经营相关的信息。这些证据的形式可以是图纸,也可以是实物。
 
3.2.1.4.1.2信息是不为公众知悉的
判断某一信息是否为公众所知悉时,考虑以下因素:该信息是否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中有记载;该信息是否通过在国内使用而公开;该信息是否通过公开的报告会、交谈、展览等方式而公开;该信息是否为所涉信息范围内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获得该信息的难易程度,包括信息持有人获得或者产生该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以及他人获悉该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3.2.1.4.1.3该信息已经原告采取保密措施。
保密措施的证据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技术信息载体加强管理的有关规定。如筛选保密文件,确定保密期限,加盖保密印章,资料的复制和销毁等规章制度。二是在全体职工大会上或有关技术人员会议上提出保密要求。三是对涉及技术秘密的场所和人员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四是保密约定,即权利人与特定的对象订立保密合同,明确权利与义务,等等。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应当认定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
   (一)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
   (二)对于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
   (三)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
   (四)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
   (五)签订保密协议;
   (六)对于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者提出保密要求;
   (七)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
 
3.2.1.4.1.4该信息具有实用性,且能为原告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或潜在的竞争优势。
律师应该注意到,信息的存在及其管理性是需举证证据中的核心,证明标准也比较高;  而有关实用、价值性的证明一般都比较容易,证明标准也比较低,有时甚至因为是“显而易见”的而不要求举证;有关非公知性的证明责任无需由原告承担。
 
3.2.1.4.2该信息系原告所有或拥有合法使用权
3.2.1.4.2.1对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商业秘密独占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排他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和权利人共同提起诉讼,或者在权利人不起诉的情况下,自行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普通使用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和权利人共同提起诉讼,或者经权利人书面授权,单独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3.2.1.4.2.2注意:考虑原告是否有合法使用权,是在判断是否构成知识产权滥用,知识产权的滥用可能会与反垄断法发生冲突。
满足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构成要件:1)主体为享有合法垄断地位的权利拥有人或独占实施的被许可人;2)客体是行为人的行为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利;3)主观上行为人大多是故意;4)客观方面是采取了限制或排除竞争之行为。
 
   商业秘密属于知识产权的范围,是一种专有技术。专有技术的存在是对竞争自由的相对限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的三种垄断行为,即: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就与商业秘密形成了极大的矛盾。反垄断法针对三种行为进行控制、约束,从而使市场能在公平的前提下让经营者能够自由竞争。两者不但在竞争政策上不同,他们保护的对象也是不同的,知识产权中的商业秘密保护的是经营者等,即商业秘密的权利人,而但反垄断法限制的是经营者,保护的消费者权益继而达到保持市场稳定。两者虽然矛盾,但又是缺一不可的。因为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会引起竞争的失衡进而被反垄断法所不容,而反垄断法事无巨细的前后审查又会破坏竞争主体意思自治和创新积极性。所以知识产权和反垄断两者互相牵制,反垄断法不完全退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使保护知识产权与防止权利人滥用权利方面寻求一个平衡点。
 
3.2.1.4.3原告举证证明被告侵权行为的存在
 
被告的具体侵权行为, 详见3.1.1.5.2
 
3.2.1.4.3.1重点分析:
3.2.1.4.3.1.1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其行为主体可以是企业内部人员,也可以是外部人员。非法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本身就构成侵权,而不论行为人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后是否公开或者利用。这种侵权行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手段的不正当性。盗窃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利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给予利益或者许诺给予利益为手段如行贿、许以要职等,从有关人员手中得到商业秘密的行为;胁迫是指用威胁或要挟等方法欺诈有关人员透露其掌握的商业秘密;其他不正当手段是指欺诈或诱导他人泄密,或者用电子及其他方法进行侦查以获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
 
3.2.1.4.3.1.2.1披露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是指侵权人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向他人公开,包括三种情况:
(1) 告知特定的人,这种告知使商业秘密为该特定人非法占有,无论该人是否又向其他人公开,都不影响侵权的构成。
(2) 向少部分人公开,侵权人在某种私下场合谈论其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商业秘密,或在公共场所公开谈论,这时的听众虽然是少数人,但属于公众的一部分,已经构成商业秘密为社会公众所知的事实。
 (3) 向社会公开,侵权人通过信息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向社会传播,将商业秘密公之于众。这种公开的目的彻底破坏了商业秘密的新颖性,使其进入公知领域,以损害权利人的经济利益,使其失去竞争优势。
 
3.2.1.4.3.1.2.2使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行为使用包括两种方式,直接使用和间接使用。直接使用是指侵权人在生产经营中进行有形使用,这种使用可能与生产活动有关,如利用获得技术秘密生产产品、维修服务、更新设备等,也可能与经营活动有关,如运用所获得商业秘密制作产品销售计划、开展业务咨询等。间接使用是指侵权人将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用于科研活动中,表面上看不存在使用,实际上可以减少其科研经费、人员的投入,并能以更快的速度创造更大的成果,这也是一种使用行为。
 
3.2.1.4.3.1.2.3许可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
侵权人将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提供给他人使用,这种提供他人使用的行为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但不论其有偿还是无偿,只要是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再允许别人使用,同样构成侵权行为。
 
3.2.1.4.3.1.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3.2.1.4.3.1.3.1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约定或者权利人的保密要求,披露、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商业秘密。业务既包括与权利人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的业务,也包括与权利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有间接关系的业务。具体而言,与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权利人的业务伙伴,如贷款银行、供货商、代理商、加工商等;支付使用费取得使用权的受让方;为权利人提供某种服务的外部人员,如高级顾问、律师、注册会计师等;权利人以其商业秘密作为投资的合作伙伴。上述单位和个人掌握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是有合法根据的,对权利人负有明示或者默示的保密义务。明示的保密义务是指与权利人之间订有保密合同,或者权利人对其有明确的保密要求;默示的保密义务是指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推出,如果侵权人不默示其承担保密义务,权利人就不可能告知以商业秘密。
3.2.1.4.3.1.3.2权利人的职工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的保密要求,披露、使用、许可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为保护商业秘密,我国已开始实行合理的竞业禁止制度,企业与职工之间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合同,禁止本单位的职工在其任职期间或离职以后利用本单位的商业秘密从事与本单位相同的业务或其他与本单位竞争的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因其商业秘密泄漏而遭受损失。而单位职工在离职后,对原单位的重要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可以说是一种默示义务。对于一般保密信息,离职职工则除非与权利人之间订有明示的保密合同外,可以自由利用一般保密信息,但不得泄露或者许可他人使用。
 
3.2.1.4.3.1.4明知或应知上述三项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权利人以外的第三人,明知或应知某商业秘密是侵权人违反约定或者权利人的保密要求而披露的,该第三人仍然从侵权人处获得、使用或者披露该商业秘密,构成侵权。第三人在不知道或者不应知道他人行为违法而获取、使用或披露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属于善意的行为,不构成侵权。可见,第三人构成侵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第三人主观上对他人的违法行为明知或应知;二是第三人也实施了违法行为,即获取、使用、披露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2.1.4.3.2注意A:关于侵权行为是否存在,原告负有举证责任,但其证明标准较低,一般只需证明到被告有接触商业秘密的机会或能力即可。
3.2.1.4.3.2.1证明被告占有、使用或披露的信息与原告的商业秘密信息相同或相似。
有关该方面的证据,律师可自行委托或申请法院委托科委或有关机构进行鉴定。
 
3.2.1.4.3.2.2证明被告有接触商业秘密的机会或能力
 
3.2.1.4.3.3注意B:原告若无法举证证明被告的确实侵权行为,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举证。被告要证明自己所使用信息的来源是合法的。


3.2.1.4.4证明原告所花费用及损失的存在与数额。
费用:包括聘请律师的合理费用及调查所花费的合理费用。
损失:
 
3.2.1.4.4.1原告损失可以计算的以原告损失为准。
 
3.2.1.4.4.1.1原告应当据于案情,提供相关的证据,如原、被告双方的年产量,利润率,侵权前后损失情况对比,双方的年报表以及纳税情况,研制、开发该商业秘密的费用,转让该商业秘密的费用及其评估资料,被告的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客户变化情况,商业秘密披露的程度,等等。
 
3.2.1.4.4.1.2原告销量的减少或被告的销量(以两者间高者为准)乘以原告利润加上因侵权而致的商业秘密价值的降低(商业秘密未被完全公开)或商业秘密的无形评估价值的全部(商业秘密已被完全公开),如侵权导致商业秘密被公开,则可依据商业秘密的评估价值来确定损失的赔偿,具体可根据研发成本、实施该商业秘密的收益、可得利益、可保持竞争优势的时间等因素来确定。


3.2.1.4.4.2原告自身损失无法计算的,或被告获益高于原告损失的都可以被告获益为准,是以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利润,即扣除成本和税金以外的所有利润作为赔偿额。因为,被告的获益也即被告侵权行为对原告市场利润的挤占,所以据此认为被告获益即原告损失也是可以的,并且还应当承担被侵害的权利人因调查该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对于违法将商业秘密出卖给他人的,以其违法出卖的收入为赔偿额;对于违法使用商业秘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以其获得或增加的利润为赔偿额。当利润率无法查明时,可委托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或者专家进行评估。


3.2.1.4.4.3 以权利许可使用费的合理倍数作为损失赔偿额。
 
3.2.1.4.4.4前三者均无法确定的,按法定赔偿。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的规定,“确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损害赔偿额,可以参照确定侵犯专利权的损害赔偿额的方法进行”,即按照50万元以下的标准来确定。
 
3.2.1.4.5向法庭申请事实证人和专家证人出庭作证
 
3.2.1.4.6特别事项:举证责任转移,当被告认为其不构成侵权,则需证明原告的某项信息已为公众所知悉;被告的信息有合法来源。
 
3.2.1.5 帮助或者代理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3.2.1.6 在民事诉讼中,按照2.2.2.1的内容寻求与被告的和解,或者在法官的主持下,与原告达成调解协议。
3.2.2作为被告的代理人
3.2.2.1接受委托,办理手续,签署《委托协议》、《授权委托书》,开具律师事务所介绍信
3.2.2.2向委托人解释,并与之讨论本案。案件是否属于人民法院管辖;起诉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及其规定;与案件有关的法律规定;诉讼当事人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3.2.2.3调查收集证据
被告需向法院提供其使用的方法(或信息)的证据,如果不提供,人民法院可能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直接)认定被告是否构成侵权。
 
3.2.2.5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作为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被告方的代理人,律师应从以下几面进行抗辩:
3.2.2.5.1以原告的信息并不构成商业秘密为由进行抗辩
3.2.2.5.1.1诉争信息已为公众所知悉(社会大众或该行业中的普通人员可比较轻易的通过公开的手段取得),例如:
 该信息已被国内有关产品所公开;
 经有关机构鉴定,该信息已是行业内通知技术。
 
3.2.2.5.1.2诉争信息不具有实用性、不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即被告可以举出证据证明所谓的技术信息尚处于概念、意向阶段等,还不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目前也尚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当中,不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
 
3.2.2.5.1.3诉争信息未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或虽采取了保密措施,但显然不足以保护该信息的秘密性,不足以让他人知道该信息乃秘密信息。
 
3.2.2.5.2以侵权行为不存在为由进行抗辩
3.2.2.5.2.1被告使用的信息与原告的信息不相同也不相似。
关于这一点,律师可采用“密点对照”的方法进行分析,即将原告主张的秘密信息中的要点与被告使用的信息中的要点进行对照,以论证两者间的相同及区别点。当然,律师也可直接申请有关机构对此进行鉴定。
 
3.2.2.5.2.2被告没有可以接触到原告信息的条件与可能性。
 
3.2.2.5.2.3被告的信息有合法来源,比如:
如果不能证明信息有合法来源,则可能被人民法院推定为来源不合法。
 
3.2.2.5.2.3.1使用已经原告许可同意;
3.2.2.5.2.3.2使用系从其他第三方善意取得,而且从未收到原告关于不能使用该信息的通知;
3.2.2.5.2.3.3被告使用的信息系被告自己独立取得的,与原告信息无关(独立取得,如:独立开发获得;反向工程获得;合法购买获得;从公开使用或公开展出观察获得;从公开出版物获得。)
 
3.2.2.5.2.4被告所使用的信息是被告作为职工为原告工作时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积累起来的经验,它已经成为被告个人价值与人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告以其为他人工作并赖以谋生,并不侵权。关于这一点,需提请律师注意的是,对于被告故意采用记忆的方式带走原告信息并披露或使用的,实践中一般仍认定其为侵权行为。
 
3.2.2.5.3以损害不存在或数额计算没有依据为由进行抗辩
3.2.2.5.3.1原告销量减少的计算不正确。比如:销量减少还有其他市场因素等。
3.2.2.5.3.2原告的利润计算不正确。比如:将未使用商业秘密产品的正常利润与因使用商业秘密信息而增加的利润相混淆。
3.2.2.5.3.3损失的计算方式不对。比如:多重标准叠加计算
3.2.2.5.3.4法定赔偿不合理。
 
3.2.2.6提出不承担或免除,减轻民事责任的意见
 
3.2.2.7 在诉讼中按照2.2.2.2的相关内容寻求与原告的和解,或者在法官的主持下,与原告达成调解协议。
 
 
3.2.3.3知识产权权利人针对特定主体发出侵权警告且未在合理期限内依法提起诉讼,被警告人可以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
比如,正在实施或者准备实施投资建厂等经营活动的当事人,受到知识产权权利人以其他方式实施的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等的警告或威胁,主动请求该权利人确认其行为不构成侵权,且以合理的方式提供了确认所需的资料和信息,该权利人在合理期限内未作答复或者拒绝确认的(司法实践中,合理期限一般不少于3个月),也可以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
行政执法机关对被控侵权行为已经调查但未作出最终处罚决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2.3.2要求法院确认原告使用的信息并不侵犯被告的商业秘密。
 
3.2.3.3 原告需要对其使用的信息不同于被告的信息承担举证责任。
 
第四章 相关立法及相关规定

     律师应注意, 我国法律中有关商业秘密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已有了不少的原则性的规定,本指引主要依据以下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以及最高院非司法解释性的文件。但各位律师在办案中,应注意新的法律规定的引用,更广泛的援引相应的政策和案例。
4.1《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
4.2《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2日)
4.3《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10月1日)
4.4《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5年11月23日起实施,1998年12月3日修改。)
4.7《关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问题的答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6月12日)
4.8《刑法》(1997年10月1日)
4.9《关于劳动争议案中涉及商业秘密侵权问题的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1999年7月7日)
4.10《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
4.11《关于延长和修改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协议》(中美,1991年4月12日签订)
4.12《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中美,1992年1月17日签订)
4.13《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2001年11月10日签订) TRIPS
4.1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4.18《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年6月5日)
4.21《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广东省九届人大1999年3月7日)
4.22《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07年8月31日)
4.24《北京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1997年10月16日)
4.25《北京市反不正当竞争条例》(1994年7月22日)
(2005年1月1日)
4.29最高人民法院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的通知 (2007年1月11日起实施)
4.31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1997年2月26日《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4.32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形势下知识产权审判服务大局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2009.4.21
4.33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曹建明在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化创新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2005.11.21
 
第五章 附则
本指引是在《律师提供商业秘密法律服务业务操作指引(2007)》(2007年12月18日业务研究与职业培训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基础上予以修订。供律师执业时参考,非强制性或规范性规定。 本指引经知识产权委员会讨论通过。
私人业务法律热线: 13418631258
电子邮箱:442183168@qq.com   QQ:442183168   MSN:szhcq@hotmail.com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支路1001号公交大厦17层 网站地图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团购服务 | 联系我们 | 新闻动态 | 成功案例 | 费用计算 | 律师说法 | 媒体报道 | 加盟合作 | 会员之家 | 合同制作 | 诉讼仲裁 | 刑事辩护 | 企业转型 | 募投融资 | 房产建筑 | 公司治理 | 遗产规划 | 解决方案 | 法律顾问 | 家业传承 | 遗嘱执行 | 婚姻家事 | 律师见证 | 律师文摘